|
在陜西關中腹地上有一個柏社村,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發展史。有人這樣形容它:“見樹不見村,見村不見房,聞聲不見人”。這樣描繪出的村落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面貌呢?
柏社村位于三原縣北端的新興鎮,始建于晉代,因歷史上廣植柏樹而得名“柏社”。
柏社村蘊含著古老地居文化基因。它擁有的二百多個地坑式窯洞,展示出一種生土環境的分布狀態和獨樹一幟的關中窯洞文化,從而享有“天下地窯第一村”和“生土建筑博物館”之美譽,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,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。
101353pbauedue9kezbwze.jpg (174.41 KB, 下載次數: 9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1-22 10:13 上傳
上山不見山,入村不見村,平地起炊煙,忽聞雞犬聲。
這種窯洞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,將四壁掏成窯洞,形成一個四合院,滴窯和普通農家院沒區別,但是人在平地,只能看見地院樹梢,不見房屋。
101353daaxdxndxnuhfxvd.jpg (308.73 KB, 下載次數: 8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1-22 10:13 上傳
地坑窯院,這種建筑形態,已經有近四千年的歷史,漢、唐、宋及以后的文獻,都有記載,堪稱人類穴居文明史上的“活化石”。
在陜西淳化縣、永壽縣、旬邑縣、彬縣、長武縣,地坑窯洞曾經分布十分廣泛,居民多挖有下沉式井形四合院。
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,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村落,這種奇特的民居形式,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。
目前,柏社村集中分布有211座院下沉式窯洞四合院,保存完好的有134院,村落毗鄰濁峪河、清峪河、嵯峨山,氣候溫和,空氣清新。
101352kw88917ukxgykz87.jpg (158.55 KB, 下載次數: 88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1-22 10:13 上傳
村落周邊為典型的關中北部臺塬田園自然景象。在這里,遠離了城市的喧囂,微風蕩漾下一切顯得那么的靜謐、古樸而又美好,令人陶醉。
徜徉在綠蔭小路上,走向另外一處地窯,遠遠地看到地面四周那用灰瓦筑成的約1米高的圍欄,方方正正的,像一個天井。向下望去院落里整齊干凈,中央是一個小花園,四周是幾口窯洞,院子中那棵高大的桐樹在陽光下靜靜地矗立著。
生土建筑博物館,神奇建造藝術
101351wcyh54u0hd2i7gq5.jpg (87.33 KB, 下載次數: 93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1-22 10:13 上傳
地窯建筑,除門窗外幾乎不用建筑材料,是在平整的黃土地上,挖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深坑。
地坑窯的天井長寬大約10米左右、深約7~8米。窯頂四周長滿雜樹、蒿草,不走到跟前根本發現不了住有人家,坑底院中多栽有三兩棵樹木,遠處看見這些樹冠就可以知道是一戶地窯院。
在坑內四周開鑿窯洞,其中有一孔留作門洞,設有斜坡形通道升上地面。窯院內各個窯洞呈拱形。穿過十幾米長的門洞便可以進入院子里,像進入神秘地道的一次探險。窯頂上的地面夯實,并向外有傾斜之小坡,這樣下雨時地上不積水,可保護窯洞。地坑窯院中要挖一口深約10米的滲井,井口上縮小成一小孔,比地面略低,用來收存坑院之雨水,這種井稱為窖。
各窯分為主窯、副窯、廚窯、牲口窯、糧窯、柴草窯、門通道窯等各種功能的窯。各窯方位不同,主窯為長輩居住,其余排資論輩所用。
窯洞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,地坑窯的好處是冬暖夏涼,建造造簡費用低廉。但是居于地下會給日常居住和行動帶來不便。
|
|